关键词:社会学 定×××方法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社会学专业定×××方法这门课程在整个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偏见和误解,同时也存在教学材料不足和优秀师 资缺乏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课程体系设置、提高教师在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和创造更为合理的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社会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定×××和定量研究。定×××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情 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定量研究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调查、测量、统计等量化手段来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作量化的处理、检验和分析。长期以来,定×××与定量研 究一直是两种比较对立的研究范式,二者的争论由来已久,在这个争论和较量过程中,定量研究因其与数学和统计方法的接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 法,而定×××则因为具有较多的个人色彩,被认为是非科学的研究范式。近些年来,虽然定量与定性之争不像以前那么明显和直接,许多研究者也试图在研究中吸 取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将两种方法进行整合,但事实上与定量研究相比,定×××还是处于一种劣势。
虽然定量研究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还是处于 一种比较主流的地位,但也不可避免具有一些缺陷,例如:定量研究从设计到实施以及最后的完成耗费时间较长,一旦开始实施以后不容易更改、收集到的资料比较 表面、不适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社会现象背后更为深层次的东西等,而定量研究的这些缺陷正好是定×××的长处。社会学作为一个以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社 会行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定量研究比较表面化和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在很多时候并不适用。因此,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引入和使 用定×××方法非常必要,对于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了解并深入学习这一方法对以后的继续深造和就业非常有益。 一、定×××方法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本人长期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社会学中定×××方法课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定量轻定性的传统以及方法论层面的缺失 从目前全国设有社会学专业高校的社会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在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大都开设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虽然有部分的学校在本科阶 段也开设社会学定×××方法,但将定×××方法独立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高校还是少数。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的结构和内容来看,基本上沿用的是实证 主义传统,而且,在通用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材中,对于定量研究方法也缺乏系统地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研究方法”的梳理,从一开始的课程讲授 就进入具体的研究方法层面,这对于第一次接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学生来讲,相当于“强制性”地灌输定量研究的思维,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研究”并不清 楚,只是被动地将其当做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和“唯一的”方法进行接受。这样的课程设置有两个后果:第一,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是定量研究 方法,等到接触定×××时,定量研究的思维已经在他们头脑是扎下根,经常用定量的思维来对定×××进行思考,并对定×××进行评判。如在指导学生做定性研 究时,经常会有学生询问个案的“代表性”“普遍性”“如何抽样”等问题,这都是典型的定量研究的思维;第二,学生难以从根本上或理念上对方法体系有一个清 楚的认识,提到定量研究与定×××,学生总是将二者从一些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简单比较,例如,学生经常会说“定×××就是访谈、观察,定×××可以用作定 量研究前期的探索”,定量研究就是“设计问卷、做调查,调查进入到正式阶段,用的是定量研究”。实际上,这两种研究范式的最大区别不在于技术层面,而是理 念层面,例如:访谈和观察作为两种具体的方法,在定量研究和定×××中都是可以使用的,区别在于使用的时候研究者个人的立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这两种 范式的区别,则很难在使用时将其合理应用。 (二)学生对定×××存在误解 作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和定×××各自具有自 己的规范和程序。从规范性和程序性来看,定量研究似乎更为“科学”,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概念操作化、设计问卷、实地调查、资料处理到最后报告的形成都 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方法需要遵循,这种标准化的方式使得定量研究在形式上与自然科学更为相近,因而容易获得研究者特别是初学者的认同。而定×××从形式上 来看好像并没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规范,在研究开始和研究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一定要怎样做、一定不能怎样做的规定性要求,在研究成果的表达上,形式也非常多 样,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做定×××不需要太多的学术训练,把灵活当成随意和随便,对定×××的认识也是表面的和肤浅的,通常,学生们认为定×××不需要太多 的准备与学习,从自己的习惯出发,去现场走走看看、聊聊问问,回来后把资料整理一下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定×××。事实上,正是因为定×××的灵 活性,它对研究者的要求更高,首先,定×××对研究者个人特质的要求比定量研究要多,因为定×××是将个人作为研究工具的,定×××中的研究者如同定量研 究中的问卷、量表等工具,问卷和量表可以无限次的试用、修改直至比较完善,从理论上来讲,定量研究的工具如果设计合理的话,是能够如实地反映社会客观现实 的,而定×××中的工具——研究者本人却是无法随意改变的,研究者的个人性格、看待他人的立场、洞察力、与人交往能力等这些特质并不是通过短时期的学习或 学术训练能够改变的,因而一个合格的定×××者的培养需要更长的时间。其次,定×××是以整体论为方法论基础的[2],要求从系统的角度把握事物的全貌和 整个过程,而这种能力也不是简单的课程训练和课堂学习所能培养出来的。第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定×××没有规定性的要求,但它同样也是有规范和程序的, 从定×××的产生来看,它有着自己的基础,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讲,它有着基本的规范要求,这种要求相比定量研究来讲更加难以达到。(三)社会学定×××方法教学材料欠缺
跟定×××教学相关的资料,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教材与教辅类的。近些年,国内关于定×××方法的著作渐渐多了起来,一些学者编辑出版了一些可以用作定×××方法教材的著作,代表性的有陈向明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研 究》,文军和蒋逸民的《质×××概论》、李晓凤和佘双好的《质×××方法》、范明林、吴军的《质×××》、陆益龙的《定性社会研究方法》,除了国内的著作 外,目前关于定×××的还有许多国外译本,最有代表性的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万卷方法“系列丛书中有关定×××的,主要有邓津、林肯主编,风笑天等翻 译的《定×××》四卷本,赫伯特·J.鲁宾(Herbert J.Rubin)、艾琳·S.鲁宾(Irene S.Rubin)著《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澳)利亚 姆帕特唐、艾子著,郑显兰等译的《质×××方法健康及相关专业研究指南》、(德国)伍威·弗里克(Uwe Flick)著,孙进译的《质×××导引》、 (美)艾尔维森(Alvesson,M.),(美)舍尔德贝里(Skoldberg,K.)著,陈仁仁译的《质×××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 等。在这些著作中,除了陈向明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出版比较早外,其他都是近三、四年出版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定×××方法开始在 国内学术界逐渐获得重视。第二,对定×××方法进行讨论的文章。虽然这部分并 不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但学者们就方法本身所做的讨论有助于厘清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促进这一方法的进步和完善,这方面的文献早期的有 谢林平《实证社会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分歧及其融合》(岭南学刊,1997.1)、陈向明的《社会科学中的定×××方法》(社 会科学,1996.6)、《质×××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社会学研究,1997.6)、侯龙龙的《质的研究还是新闻采访》(社会学研 究,2001.1),近几年,关于定×××的文献有王锡苓的《质×××如何建构理论》(兰州大学学报,2004.5)、刘博的《质×××中的关系资源利用 与身份介入差异——基于个案研究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思考》(青年研究,2009.6)、王熙的《质×××中的多重研究关系和伦理“雷区”——一位行动研究 者的自反性思考》、菲尔·卡尔斯贝肯和任玥的《批判的质×××方法论与行动取向》(北京大学评 估,2010.10)、蒋逸民的《作为一种新的质×××方法的层创方法》和《自我民族志:质×××方法的新探索》(浙江社会科 学,2010.5,2011.4)、郑庆杰的《“主体间性——干预行动框架”:质×××的反思谱系》(社会,2011.3)等,从上述这些文献可以看出, 早期的定×××文章多集中于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中为定×××寻找位置,定×××方法如何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区别等方面,而近期文献所关注的主 题则多集中于定×××方法体系内部,关注的是定×××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技术层面如何更好地改进这一方法,这种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可以 说明,定×××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并进一步向着更深入的层次。 第三,定×××的案例。虽然从研究成果来看,能够查阅到的运用定×××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在少数,但这些成果并不都适合用作教学案例。定×××是以研究 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的,因此,研究者的身份、立场、研究者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反省等对研究结果的呈现非常重要,不同的定×××者对同一对象进行 研究可能得出的结论是截然不同的,而在现有的很多用定×××方法做出的有关成果中,研究者很少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个人身份、立场、所思所想详细呈现,读 者所能看到的只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互动之后所达成的结果,这使得我们无法了解整个研究过程及结论达成的过程是怎样的。而一个能用于教学的优秀案例需要的 不仅仅是研究结果,也需要包括从选题到研究的详细经过,尤其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立场,这导致优秀定×××的案例比较难以获得。 (四)定×××方法教师缺乏 从目前社会学专业的师资队伍情况来看,从事教学的大都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领域,虽然他们在读学位期间也有过方法的训练,并且也可能有一些从 事定×××的实际经验,但大多都还限于从书本到书本,尤其是在定量研究占主流的情况下,很多人在学习期间接受的都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训练,这种定量思维不可 避免地会被带入教学过程。定×××教学除了要求教师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储备,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自身有过大量实地研究的经验,而这对于教学科研任务繁 重的一线教师来讲是比较缺乏的。 二、提高社会学定×××方法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加入方法论的有关内容 方法论是方法体系的基础环节,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方法的教学,都应该在讲授具体方法之前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介绍,很多研究者或从事实际教学的人认为方法论属于层 次,对于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来讲,不需要学习这些东西。事实上,如果不能够了解某种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基础,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把握这一方法,在研究过 程中,可能能够做到依葫芦画瓢,但当情况出现了新变化时,就不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应对,对于定×××这种比较灵活的研究方法来讲更是如此。当然,在讲授方法 论的有关内容时,并不需要非常系统地对方法论进行完整地讲授,但至少要拿出一定的课时数简要地介绍定×××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基础、理论来源、演进逻辑 等,让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具体地操作某一方法,而且也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对根本性的东西有了理解,才可以避免空洞地从技术层面上争论究竟哪种方法更 好。 (二)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方法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方法应用于具体的科学研究,仅仅从理论上对定×××方法进 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大量的课时是用于实践训练的。从定×××方法这门课程来讲,在设计教学体系时要紧紧围绕其教学目标,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来讲, 可以从课堂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小规模研究训练、实地参加研究项目、研究汇报等多个模块进行,尤其要改变一般课程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三)提高定×××方法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水平 提高定×××方法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第一,搜集实践教学环节中所需要的优秀案例,不仅从社会学领域中,还包括使用定×××方法的其他学科,如心、 教育学、人类学、民族学、医学等其他领域中的案例,从中梳理出适合社会学的案例用于教学或课堂讨论。第二,突破定×××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脱 节的现状,一方面,现任教师可以通过多参与实地研究增加自己在实际操作方面的经验积累,使授课教师本人成为既懂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全面型教师,但这是一个 长期的工作,如果这种局面一时难以改变的话,也可以通过外聘一些相关领域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兼职或做专题讲座以弥补现有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不 足,如一些NGO或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均有着丰富的从事实际工作的实践经验。第三,拓展现有的社会学实践基地,可以与相关的政府、非政府组 织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课程训练和实习的现实空间,这种真实场景可以避免人为设计场景过于理想化的不足。第四,吸收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 供将课堂所学研究方法应用于科研的实践机会。 (四)设计合理的课程考核指标 单一通过试卷进行的 方法不太适合定×××方法这门课程,要合理、全面、科学地测定学生对定×××方法的掌握程度,需要融合多种考核形式,可以从试卷、课堂表现、课程训练和参 与实践情况几个方面来综合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平时不主动、考前突击背书的死记硬背的应付式学习,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将 这门课程从各个层面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能够真正地将这一工具应用于实际研究。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6. [2]嘎日达.论科学研究中质与量的两种取向和方法[J].北 京大学学报,2004,(1).
相关书籍: